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this video.

1943年,鄧麗君的父母在戰火未歇的年代結為連理。父親鄧樞,祖籍河北省大名縣鄧台村;母親趙素桂,來自山東省東平縣。十年後,1953年1月29日,鄧麗君誕生於台灣省雲林縣褒忠鄉龍巖村的一間租住農舍。她的到來,為這個遷徙中的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。

同年六月,一家人隨軍隊遷往台東縣池上鄉,翌年再移居至南部的屏東機場附近。1959年11月,全家搬至台北縣蘆洲,此時父親已退役,只在眷村販售北方麵食維生。住宅簡易、環以竹籬笆的眷村,是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外省人集體記憶的縮影,也成為鄧麗君最早的舞台。

鄧麗君的童年在台灣南部與北部的農村與眷村間度過。生活雖然清苦,卻也因此鍛鍊出她堅韌、謙遜的性格。她自幼展現出過人的音樂天賦,聽過的旋律總能牢記於心,歌詞也能迅速背誦。她的嗓音清亮動人,情感豐沛,常在村中歌唱,被鄰里親切地喚作“小歌星”。

十歲時,她以一曲黃梅調《訪英台》中反串梁山伯的橋段,參加“中華電台”舉辦的歌唱比賽,一鳴驚人,奪得冠軍。同年,她又在“金馬獎唱片公司”舉辦的比賽中,以地方小調《採紅菱》擊敗眾多年長的實力派對手,勇奪第一名。這一勝利,為她打開了歌唱生涯的大門。

1967年,鄧麗君自金陵女中休學,正式簽約宇宙唱片公司,開始灌錄唱片。9月,她推出首張專輯《鳳陽花鼓》,自此以歌唱為職業,踏上了她傳奇人生的起點。

1968年,鄧麗君獲邀在台灣當時最具影響力的歌唱節目--“群星會”中表演,這也是鄧麗君第一次上電視表演歌唱,當時她十五歲。

1969年,演唱電視公司開播第一檔連續劇《晶晶》主題曲, 鄧麗君還只有十六歲,就在這個一般少女還在做夢的年齡,鄧麗君接受了新加坡總統夫人遊莎芙的邀請,前往東南亞地區巡迴義演,展開了她在國際樂壇的耕耘。

令鄧麗君始料未及的是,就在她的事業陷於停頓時,鄧式愛情歌曲則在1979年至1980年之間開始於中國大陸流傳。 1980年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、洛杉磯音樂中心登台;身在美國,歌聲卻響遍神州大地,大江南北的民眾為鄧麗君歌聲而醉倒。

1981至1987年,可稱鄧麗君的全盛時期,日本、東南亞、中國內地及港台地區,鄧麗君的作品“攻陷”東亞大半區域,“十億個掌聲”不啻是對她的成就最貼切的形容詞。

34歲之後,雖然她仍不時出現在港、台、東南亞、美加和法國各地演唱,但鮮少參加商業性活動,大體而言,已呈半退隱狀。1995年5月8日在泰國清邁因氣喘病發與世長辭。

她是一個多情的奇女子,像其他女子一樣,對愛情也抱著玫瑰色的期待,她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理想的愛情,卻一生情路坎坷,最終魂斷他鄉,讓人在遺憾之餘,不禁感嘆:紅顏薄命 …。

中國央視《中國流行音樂20年•那些年,這些人》節目編導老門感慨地說:「不管有些人承認也好,反對也罷,鄧麗君對中國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都是劃時代的,鄧麗君的歌最初傳入內地時, 正是剛剛打倒‘四人幫’、百廢待興那陣子,內地的人們驚訝地發現,原來世上還有如此婉約的表達,還有這樣的生活方式, 人們除了革命、喊口號,還可以這樣抒發個人情感。以前內地曾流行這樣一種觀點,說鄧麗君的歌曲屬於小調,難度不高, 在編輯這期節目後我深刻體會到,這樣的認識絕對是對鄧麗君的誤讀。人們可以模仿鄧麗君,卻領會不出她歌聲中的精髓和內涵, 可以說,作為華人流行歌壇里程碑似的人物,鄧麗君是永遠無法被複製的。在編輯這部片子中關於鄧麗君的情節時,好幾次我都流下了眼淚。

演出單位:中國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
演唱:巨有燕、李萌、許斌、朱佳莉
演出時間:2009年3月13日(星期五)19:30
演出地點: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

第一幕 美好青春
序曲《永遠的鄧麗君》 2:40 (樂隊)
小城故事 2:45 女
南海姑娘 2:07 女
我一見你就笑 2:10 男
你怎麼說 3:23 女
夜來香 3:15 男
但願人長久 4:00 女
第二幕 惆悵青春
我怎能離開你 3:00 女
再見我的愛人 3:29 女
獨上西樓 3:45 男
千言萬語 3:27 女
雲河 2:51 男
甜蜜蜜 3:29 女
中 場 休 息
第三幕 掙扎青春
《恰似你的溫柔》 3:30 (樂隊)
在水一方 3:40 女
月亮代表我的心 3:28 男女對唱
償還 3:51 女
奈何 3:02 女
忘記它 2:55 女
不了情 3:55 男
第四幕 感恩青春
難忘的初戀情人 3:13 女
小村之戀 3:37 女
路邊野花不要採 2:10 男
又見炊煙 3:00 女
採檳榔 2:37 女
我只在乎你 4:07 男女對唱
返場曲目
甜蜜蜜 4:15 男女對唱
何日君再來

對於那些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,伴隨著鄧麗君歌聲成長的人而言,鄧麗君是唯一的, 這個用一種輕輕地柔軟撫慰他們心靈的歌手是無人可以替代的,她那婉約清麗的聲音響遍了全中國。 鄧麗君這個名字已不僅僅代表她本人而是那個時代的文化象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