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“玉墨”為首的十三釵,用南京話演唱了歌曲《秦淮景》。
我有一段情呀
唱給諸公聽呀
諸公各位靜呀心靜靜心呀
讓我來唱一支秦淮景呀
細細呀 道來
唱給諸公聽呀
秦淮緩緩流呀
盤古到如今
江南錦繡
金陵風雅情呀
瞻園裡 堂闊宇深呀
白鷺洲 水漣漣
世外桃源呀
小說的作者嚴歌苓用一段極具私人化的描寫緩慢開啟了《金陵十三釵》。 講述了一個震動人心的故事,1937年的南京,一座教堂裡躲藏著的幾個神職人員、一群躲在教堂裡的大家閨秀、13個逃避戰火的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傷兵。 小說講述了他們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,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可怕、最沒有人性的屠殺。
唱詩班的小女學生們,最初很瞧不上“釣魚巷的女人們”,她們不僅一進來就搶占了教堂的地窖,“還把秦淮河的香脂味兒都帶進來了”,學生們要保衛自己領土的干淨,死活捍衛洗手間的使用權, 這一場“廁所戰役”,也讓妓女們的風騷潑辣發揮得淋漓盡致,而從教堂彩色玻璃射進的流彈,終於把她們從和平俗世的打鬧,拉回了正進行殘酷戰爭的現實世界。
日軍闖入,生死攸關,小女孩書娟為保護地窖裡的玉墨們,眼神對視的一念間,她甩頭把日軍引上了二樓。 於是當這幫女學生被迫要赴日軍的“魔鬼之約”的前夜,玉墨們決定出手相救,“她們就算回來了,還能活得下去嗎?”
我不是那麼形於色的一個人,所以很少掉眼淚。但很多次,我在看表演的時候,我會心酸,會有瞬間的恍惚,彷彿回到那種艱苦的歲月中, 看到人性的樸素、人性的善良,以及從中閃現出的光輝,這種瞬間讓我非常感動。
《金陵十三釵》描寫了13個妓女為救女學生而犧牲自己,是否確有其事?
《魏特琳日記》是繼《拉貝日記》、《東史郎日記》後,又一部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的第一手原始檔案材料。 拉貝是一位德國人,其日記以保持原始檔案史料價值見長;東史郎是一位原日軍士兵,是作為加害者一方的日記; 而魏特琳則作為一位美國女教授、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和南京女性難民心目中的“活菩薩”。
《魏特琳日記》中記載:“12月24日10時,日本某師團的一名高級軍事顧問帶兵前來,要求從1萬名難民中挑選出100名妓女(作慰安婦)。 他們認為,如果為日本兵安排一個合法的去處,這些士兵就不會再騷擾無辜的良家婦女了。 當他們許諾不會抓走良家婦女後,我們允許他們挑選,在這期間,這位顧問坐在我的辦公室裡。過了很長時間,他們終於找到了21人。” 當時,魏特林是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代理校長。學校收容了一萬多名婦女和兒童。
魏特琳女士﹐從1937年8月12日開始﹐到1940年4月﹐她幾乎每天都堅持寫日記﹐並每月定期將其郵寄給美國好友﹐以便她們更好地瞭解中國時事。 當時在美國的好友認為魏特琳的日記很有價值﹐於是將它寄給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《同學》雜誌上發表。 20世紀80年代中期﹐人們發現了魏特琳日記原稿。 90年代初﹐耶魯大學的斯茉利女士﹐鑒於魏特琳日記具有極高的檔案史料價值﹐對魏特琳日記原稿進行了整理﹐並將其製成縮微膠卷﹐供歷史檔案學者研究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