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陵十三釵》耗了很多財力,請來相當出色的貝爾,拍出很有氣勢的戰爭場面,既有時代氣息又不失造型感的佈景,不放過些許細節的道具。但在銀幕上又仍然保持很張藝謀式的浮華氣息,這就是張藝謀的風格。

有人說過《滿城盡帶黃金甲》是一部最值得期待的中國大片,進電影院之前,我是多麼渴望得到一個驚喜。現在想起來,那真是從絕望中尋找希望啊。 失望之後,倒是絲毫不感到意外,只怪自己不該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,因為這樣才符合現實邏輯——張藝謀的才華喪失,是一種必然的結果。 張藝謀顯然比陳凱歌更有權力,也更有霸氣,甚至不怒而威,根本不用說什麼“人不能無恥到這種地步”就可以讓媒體戰戰兢兢。 大家都知道,張藝謀掌握的資源太多了,不要輕易得罪。 我認為,這正是張藝謀才華喪失的原因。上帝是公平的,權力和才華,你不可兼得,就看你選擇什麼。

張藝謀出道前是個很有才華的導演,他早期拍的那些非主流的影片,是很有藝術價值的,像《活著》、《秋菊打官司》等等影片。 但他現在轉型所拍的那些主旋律影片《英雄》、《滿城盡帶黃金甲》之類的所謂國產大片,全是些沒有靈魂的“殭屍片”, 無論他將這些“殭屍片”用多少金錢和噱頭包裝得華麗無比,都無法掩蓋其內部散發出的陣陣腐敗的惡臭。 一名導演,無論他曾經多麼有才華,但是他一旦被權勢和金錢腐化了靈魂,失去了自由之思想和獨立之精神,他除了搞空洞無聊的形式主義的藝術之外是搞不出什麼好名堂的。這點張藝謀是最好的例子。

張藝謀的《英雄》開啟了中國電影的“大片時代”,此次老謀子又走到了前面,成為國內首個起用好萊塢一線明星擔綱主演的電影,並邀請到好萊塢最好的特效和製作團隊加盟, 有記者在開機發布會問及此舉是否意在開啟中國電影的一個新時代,即走向世界。對此張藝謀坦言, “中國電影的整個策略都是走向世界的,儘管這個口號喊了很多年,但是我個人估計會比中國足球快一點。但是做導演不能這麼想,否則欲速則不達” 。

金陵十三钗 The Flowers of War

本片由"蝙蝠俠"貝爾Christian Bale主演,根據嚴歌苓小說改編,講述十三位妓女在南京大屠殺中,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而挺身而出的故事。

電影取材於“南京大屠殺”的一個角落:當唱詩班學生、秦淮風塵女子、守城軍人、冒充神父的入殮師相遇於密集槍聲中,又在滿目瘡痍的南京城尋到唯一安全的教堂後,會發生什麼? 把小故事拍好,才能體現善良、救贖、愛這​​樣的大主題”。 貝爾飾演的小混混“入殮師”,從一開始就深入人心:他被叫來安葬被炸飛的神父,滿腦子想的只是洗劫教堂裡的捐贈箱,找張舒服床躺躺,當地窖裡冒出一堆嫵媚妖嬈的風塵女子時,他兩眼發亮,調情不止,為搏“秦淮頭牌”玉墨的歡心,他甚至穿上神父衣服,刮鬍子只為迎合她“曾經愛過一張年輕乾淨的臉”。 正是他用自己的救贖之路,成功串聯起《金陵十三釵》的整個故事。如果要在影史中找一個似曾相識的角色,那就是《辛德勒名單》中的猶太商人“奧斯卡·辛德勒”。但這並非約翰的初衷,他心裡想的,除了錢,就是女人,私慾是他唯一的驅動力。 最後,他選擇拯救生命。 就像辛德勒屢次目睹集中營煙囪裡飄出焚燒猶太人的白煙一樣,約翰的“選擇”也伴隨了一個痛苦的過程,起初他寧願躲在衣櫃裡,也沒有勇氣去面對日本兵的屠刀。但在趙玉墨這個風塵女子的身上,約翰讀出了對生命的敬畏。當接二連三目睹了侵略者的暴行之後,人性的本能使約翰最終選擇拯救脆弱的生命。

1937年南京淪陷,日軍屠城,屍骸遍地,血流成河。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暫時未被佔領,教會學校女學生、秦淮河畔風塵女子、軍人和傷兵,還有一個美國人約翰,都先後進了教堂, 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,他們共同面對一場生死浩劫,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。然而,教堂也不是永遠的淨土,暫時的寧靜很快被打破,日軍衝進教堂並且發現了女學生, 殊死抵抗的軍人在千鈞一發之際開槍救女學生,英勇犧牲。後來,日軍又強徵女學生去慶功會為日軍錶演節目,誰都知道,這將是一條兇多吉少的不歸路。 女學生們不甘被日軍凌辱,準備集體自殺,卻被以玉墨為首的妓女們救下。 最後,這13個平日里被視為下賤的風塵女子,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,激發了俠義血性,她們身披唱詩袍,怀揣剪刀,代替教堂裡的女學生,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