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(前551年9月28日-前479年4月11日), 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。 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,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, 在世時已被譽為「天縱之聖」、「天之木鐸」,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, 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、萬世師表。 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、日本、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,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。
“子見南子”的歷史典故,成為無數後人耳熟卻不能詳的渴望。“晉升”為孔子紅顏知己的南子,在預告片中的亮相方式,頗令人出人意料 ——
始終灰色調的影片畫面瞬間切換,陽光明媚、山花爛漫的深處,
青春氣息十足的白衣少女俯身草叢間,天真無邪的笑容讓人,很難把她和那個妖嬈多情的衛國夫人南子聯繫起來。
而少女南子愛不釋手的竹簡想必正是孔子的著作,而南子或許從少女時代時起就是孔子博大思想的忠實粉絲,
也正是因此才引出了後來傳為千古“聖人緋聞”的“子見南子”的歷史典故。
衛靈公夫人南子,早聽說孔子的大名,她派人對孔子說:“四方之君想和我們國君修好為兄弟的,必來見我,我很希望見你。”孔子婉言謝絕,感到很為難。
孔子為何為難?原來南子是宋國貴族之女,她出嫁前與公子朝有私情,被宋國人嘲笑。南子嫁給衛靈公後,深得寵幸,她左右靈公,干預朝政。因此遭到時人鄙棄,名聲很不好。
出於禮數,孔子不得不去見南子。南子精心打扮後,坐在薄紗帳之後,孔子向其行叩拜禮,南子在紗帳中回拜,所佩戴玉器發出鏗鏘悅耳之聲,場景頗為香艷。
孔子怕弟子誤解,解釋道:我一向不願去見她,見她,依禮行事而已。
子路為人剛直,對孔子見南子之事,最不高興。孔子只得發誓說:我的所作所為若有不合理不由道,上天厭棄我!這事很可樂,《論語》裏孔子讓“子路不悅”事不止一次,孔子多半會辯解,但反應如此激烈,這是唯一一次。於是這個故事“越描越黑”,引發了後人很多推測。估計孔子被動見了南子,有點惱火和後悔,也有點心情激蕩,諸般情緒混雜,才引發了這般過激的反應。
朱子語類(卷三十三)載有這樣一條材料:有學生向朱熹求教《論語》“子見南子”一章的解釋,朱熹出人意料地做了一種浪漫詼諧的回答:“此是聖人出格事,而今莫要理會它。向有人問尹彥明:今有南子,子亦見之乎?曰:不敢見。曰:聖人何為見之?曰:能磨不磷,湼不緇,則見之不妨。” 意思是說,如南子之冶艷,若沒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,很少有人不為之動心。堂堂朱夫子在這裡竟然把孔子見南子說成是“聖人出格事”,應該也是很“出格”的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