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大名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,能夠打動人心的不僅僅是華麗的文辭和精彩的故事,隱藏在故事背後的真實,才是真正能觸及到人心最深處的,也是人內心感到親切的原因。四大名著講述著五千年文明傳統中的文人的歷史觀和人生觀,那就是敬天知命,返本歸真!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最精髓之所在! 大家如果拜讀過四大名著,不難看到,賈寶玉的無奈,唐玄奘追尋真理的執著,三國劉關張的義氣,還有水滸傳中,大家無奈的選擇。從他們處事之道啟發我們如何看待人生,生活以及真理的價值。
說來慚愧,對四大名著,我沒有完整看完,都是通過影視類作品了解的,現將我從其中理解的點滴分享如下,不當之處請諸君見諒!
《紅樓夢》映照出中國人的雅趣 - 凡是真心相愛的,最後都拆散了;凡是胡亂混搭的,最後都團圓了。
《紅樓夢》原名《石頭記》,講述了一塊石頭經歷了一番人世間的紅塵繁華之後重新回去的故事。作者在結尾處寫道:“滿紙荒唐言,一把辛酸淚,都雲作者癡,誰解其中味?”。寶玉原來是一塊通靈寶玉,是女媧補天剩下的一塊石頭,傳說中講女媧用泥土造人,從這個意義上講,寶玉這塊石頭和最初誕生的人類初祖是那麼相似。唯其純真,所以通靈。一念中想到人世繁華中經歷一番,便演繹出了一段人間情話。主要的“演員”命運都是註定的,那就是“金陵十二釵”。從警幻仙境的對聯上也可以透出一絲作者的人生觀:“無為有時有還無,假作真時真亦假。”幾番糾纏,寶玉蒙塵,通靈不再,甚至變的瘋瘋癲癲,直到空空道士和癩頭和尚的點化,通靈寶玉才恢復了靈性。這不恰恰表現人生如夢的主題嗎?《紅樓夢》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告訴了人們:從哪裏來,到哪裏去的問題!
《紅樓夢》把中國人最文雅的表達方式 - 詩、詞、曲、賦全吸納進來,把中國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 - 建築、美食、園林、繪畫全利用起來,充滿了一般小說達不到的雅趣。《紅樓夢》中的愛情雅到了無塵無土,像它的文字一樣美到極致。
《西遊記》映照出中國人的信仰 - 凡是有後臺的妖怪,最後都修成了正果;凡是沒後臺的,都被猴子打死了。
《西遊記》是一部神話小說,用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了,如何從凡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證得正果的過程。人都是有一個來源的,唐僧原是如來二弟子金蟬子,因怠慢佛法被貶下界。如果說《紅樓夢》是告訴人要到哪裏去的話,那麼《西遊記》就是具體告訴人怎麼回去的一條路。
《西遊記》不尊重佛教。玄奘到大雷音寺求經,佛祖兩個助理 - 阿難和迦葉跟師徒幾個要人事。沒有?對不起,只能取無字經。師徒找如來評理。 如來說:前兩天我們這邊有人下去給人家做法事,收了三斗三升米粒黃金,你們來取經也應該給點東西吧。把佛教的最高領袖描寫成了一個市儈之徒。 《西遊記》也不尊重道教。很多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面目出現的,有的還是“國師”、“國丈”,飛揚跋扈,濫用邪術,危害百姓。 兩大宗教在《西遊記》中被貶抑,這反映了漢族的傳統國民性裡面,沒有固定的信仰。漢人對信仰缺乏敬畏之心,只信能給自身帶來好處的東西。 從唐僧三徒弟的人物設定可以看出漢人期望的理想狀態。 沙和尚什麼重活都做,什麼好處最後才能撈上,但這個老實人在唐僧眼里基本沒有地位。孫悟空有能力,但是不馴服,可西行求法,要靠他消災。不好管怎麼辦?緊箍咒。 豬八戒最舒服,擔子主要是沙和尚挑,打架主要是孫悟空去。唐僧永遠非常體諒豬八戒,他說什麼,唐僧一般都信。這麼一個好吃懶做、投機取巧的人,卻很受上峰的喜愛。 這說明中華民族內心非常羨慕這樣一種生活狀態:不負責任,利益均霑。
《三國演義》映照出中國人的天下觀 - 精兵強將只能一時輝煌;兵多將廣才能坐得天下。
《三國演義》是一齣歷史大劇,以征戰天下為背景表現著人的品質,雖有謀略其中,但是通篇講述就是一個字:“義” -人最重要的品質之一。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,讓人物的性格變得豐滿,躍然紙上,讓“義”不再是僅僅一個字,而是有著很深的內涵和具體的外延。如果說《紅樓夢》講述了人生是甚麼,那麼《三國演義》就是告訴我們:歷史是一場戲,在戲中,在夢中,在人世間,“義”字為重,就是人要怎麼活的問題。
梁山好漢充滿了英雄氣概,而三國人物更多地體現出一種“國事情懷”。 《三國演義》不太關注日常生活、家庭關係、倫理道德,比如曹操有幾位夫人,家是哪裡的,關羽的媳婦兒叫什麼,有沒有姐妹……羅貫中都沒有交代,因為他關心的是天下大事、社稷蒼生。這個關心與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、與民眾的愛憎褒貶血肉相連。 《大學》八條目,最高就是平天下。 《三國演義》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國家統一、嚮往安定太平的天下觀。 在世界上的幾個文明古國當中,中國文明從未曾中斷。為什麼? 《三國演義》說,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嚮往統一、嚮往安定的民族心理。這種心理是如此強烈,成為中國最大的聚合力。幾千年來,中華民族不止一次被分開,但是每一次分裂,中國人總是以堅忍的毅力、巨大的犧牲去實現新的統一。 《三國演義》寫天下大亂、群雄並起,曹、劉、孫脫穎而出。儘管小說對這三家的態度有區別,尊劉,對曹操有褒有貶,對孫權有所議。但小說充分肯定了三家的一個共同點,就是眼觀天下、志在統一。鼎立以後,誰都沒有滿足,大家都要繼續追求國家的全部統一。統一是中國人的共識,早就印烙在骨子裡、流淌在血液中,千載而下,永無改變。
《水滸傳》映照出中國人的俠義 - 只走白道不行,只走黑道更不行;行的是走黑白兩道,官匪勾結的道。
《水滸傳》則講述了朝代更替中興衰與變亂,洪太尉誤走妖邪,道出了梁山一百單八將的來歷,其中的恩恩怨怨透著個人意志的不由自主,興衰由誰定?如果說《三國演義》講述的是“仁義”中的英雄氣概,那麼《水滸傳》則講述著註定變亂中的人世苦痛與掙扎,講述著人要面對的無奈和選擇。或許苦痛中,無明中,人會不由自主的問:人生的意義究竟是甚麼?
義者,宜也。在中國人眼裡,行義,就是做應該做的事,這在《水滸傳》的前半部中可以深刻感受到,尤其是魯智深那塊,路見不平拔刀相助、扶貧濟危救人救徹。 義的一大敵人是錢。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,這是勇,義是體現在他對待金錢的態度。當時,知縣決定把懸賞的1000貫給武松。宋朝文官最高的宰相,武官最高的樞密使,每月工資300貫。武松不是有錢人,可他聽說一些獵戶由於沒有按期完成打死老虎的任務,挨了好多板子,於是武鬆就把1000貫全都分給那些獵戶。同樣,宋江、柴進、晁蓋都是不拿錢當回事,仗義疏財。人有求,我幫;人無求,應幫,我也幫。 義的又一大敵人是色。 《水滸傳》里美色的作用就是誘惑、威脅,好漢們也乾脆,殺。這固然跟作者的價值觀脫不開干係,但中國傳統文化主流中,俠義跟女色基本是絕緣的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