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祝不只是激越的愛情,更是友情和真情,超出了古今中外許多故事。一開場樂蒂就詮釋出一位心氣高潔的祝英台在粧樓。至於凌波,她從遠山含笑一曲反串梁山伯出場,那種「陌上誰家年少」的清朗之氣,令人耳目一新。然後英台初識山伯,「難得他為女子抱不平」,兩顆心一語契合。故事展敘直取核心,深刻可信。經歷過風霜的人,自然知道這種年輕的真誠是可遇不可求的,不再來。兩人此後三年間的共同成長,對相識時才十六歳的英台和十七歳的山伯來講,其相處時間之長已構成了他們成人生命的全部。這樣的感情基礎和相知相惜,誰人不想而幾人能够。每個經得人生顚沛的人,怎麼會不祝福他們從此不分開。和梁祝的愛情相比,西廂記之屬不過是登徒子的感官發洩而已。觀眾對真愛愈珍惜,對梁祝被外力拆散的轉折,感受愈為嚴酷。真是如師母所說,英台貌與花相似,山伯才同錦一般,如此姻縁千萬要成就呀。觀眾心裡的吶喊正成就了戲劇的衝突和張力。梁祝一片以大篇幅把兩人不能同生願同死的壯烈真情,用感人肺腑的抒情詞曲,透過合情合理的內心過程,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,澈底讓觀衆感同身受。把山伯從訪英台的歡樂高峯推落到「總不能死在你家」的谷底,一場樓台會造就出一段華語片不朽的經典。
故事發生在東晉時期的浙江,與杭州有密切關係。傳說當年浙江上虞祝家莊有個女孩名祝英台,小名九妹,她一心想到杭州求學, 其父祝公遠拗不過愛女的要求,同意英台女扮男裝,並由丫環銀心扮作書僮相隨從, 來到杭州草橋門(今望江門)外,邂逅來杭求學的會稽(今紹興)青年書生梁山伯與其書僮四九, 梁祝兩人談得投機,當場結拜為兄弟,這就是草橋結拜。
兩人來杭州就讀於萬松嶺的萬松書院,同窗三年,山伯始終不知英台為女性。後來, 英台接到家信促其速歸。英台鍾情於山伯,但又不便明言,只好將白玉扇墜請師母轉交山伯,作為愛情信物。別時,山伯送行,一路上英台有18次向山伯暗示自己的情意,但忠厚老實的梁山伯始終未悟。兩人行經鳳凰山時,祝英台表示家有小九妹,願為山伯做媒, 望他早來祝家,這就是十八相送。
1962年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凌波 樂蒂
1962年,港台二家知名影業公司,一為邵氏兄弟,一為電懋影業,二家纏鬥激烈, 相互挖角下藥,非拼個你死我活不可。一日邵氏得知,電懋影業籌拍大戲,《梁山伯祝英台》由當時最紅的二位巨星尤敏,李麗華擔綱主演,預計半年後殺青,聲勢逼人。邵氏影業遂快馬加鞭,請李翰祥大導演,日夜趕工拍類同名電影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,女主角祝英台由邵氏當家花旦樂蒂主演,但一時之間,急到找不到適當,飾演梁山伯人選,遂蜀中無大將,廖化作先鋒,請原本幕後主唱的凌波(本名小娟),擔綱飾演; 原本大家並不看好此一卡司組合,因為凌波個頭好像比樂蒂還矮,又毫無知度, 邵氏原先只想求快,先演先贏,好搶一些票房; 三個月後片子就拍好上映, 電影中明顯有很多急就章,但沒想到放映之後,瑕不掩瑜, 成為港台近50年來最成功的音樂歌唱片,媲美西洋影片(真善美), 多項計錄至今無人能破!電懋影業雖精工雕琢, 隨後推出《梁山伯祝英台》,但時機盡失,已不具任何意義,暗然下片, 好像很少人知道此一片子下落,從此電懋影業一蹶不振!
在邵氏版、電懋版虎鬥龍爭的背後,同時開展的還有華語影壇產銷結構之間的暗潮洶湧, 以及明星勢力範圍的重組、甚至新舊明星的世代交替。伴隨邵氏版的轟動, 各地出現一波比影片本身更旺更猛,在四十年後的今天仍能掀起波瀾的「凌波熱」- 儘管文化界的褒貶不一,在港在台在星在馬,影迷熱情擁戴卻是不爭的事實, 特別凌波因為反串演出而走紅,在一般觀眾對電影明星的支持基礎之上, 還多了一層傳統戲曲觀眾對「小生」的迷戀,兩相加總,衍生而出的社會現象與文化奇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