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黛 趙雷
1959年《江山美人》是李翰祥的名作,在20世紀香港百佳影片中排名第26位。
片中名曲《扮皇帝》等流傳甚廣,在上世紀五十年代,黃梅調電影是邵氏出產的主要片種之一,估計成片當在五十部以上。
大導演李翰祥、岳楓等皆有名作問世,林黛、李麗華等大明星也爭相出演,
唱功一流男裝俊俏的凌波,更由此成為所謂國語片第一女星。
黃梅調電影在李翰祥的導演生涯中,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。1958年的《貂蟬》開風氣之先,也讓李擠入大導演之列。
《江山美人》的盛況空前,更讓老闆邵逸夫對他信任有加,拍片更有自主度。
1962年的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,更成為這一片種在影史上的頂峰之作。
《江山美人》講述的是明朝正德皇帝與江南民女李鳳姐的愛情故事。
此傳說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,也許真有其事也說不定。
京劇裡有《遊龍戲鳳》,其他各色劇種多半也有移植。戲和傳說的結局幾乎無一例外的以大團圓告終,
雖然遇到了太后大臣什麼的阻撓,但李鳳姐終於進宮做了娘娘,還喜得龍子。
大團圓是中國老百姓根深蒂固的喜好,沒有什麼道理可講。
但是李翰祥反其道而行之,將一個世俗、圓滿的故事顛覆了,不僅增強了情節的曲折性,而且使主題具有一定的批判意義。
影片的前後兩部分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,前半部活潑有趣、歡樂美好,但隨著兩人的離別,情節立刻急轉直下,
後半部哀怨動人、無處不悲。初時的李鳳姐與少年皇帝一起玩過家家,一起捉蛐蛐,天真爛漫的小兒女情態畢露。
但一經仳離,竟落得未婚生子,備受欺凌,抑郁生疾,憔悴朱顏改,叫天天不靈、喚地地不應。
重病纏身的鳳姐在林中憶舊,她的感情層層遞進,喜悅、癡情、哀怨、悲憤,直讓觀眾揪心。
張愛玲說不論什麼時代,“傳奇里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”。
所謂絕世紅顏,即使一時功成榮耀,如楊玉環者,得勢時令天下“不重生男重生女”,最終還不是落得“宛轉蛾眉馬前死”。
時代的變動,可能成全某些人,更可能砸碎無數的美夢。如李鳳姐者,一個鄉野小店的賣酒女,想要飛上枝頭變鳳凰,
需要怎樣的成全?影片中的皇帝,不過是個普通的男人,既不是多情種子,也不是無情兒郎。
開始他掛著她,這印象愈來愈淡漠,不久就從他的生命中完全消失,自有其他人來填補空白。
再豐美的姿容,也敵不過時代,敵不過命運,如果沒有“成全”的條件,就只能在傳說裡得到一點安慰,
中國的老百姓向來都不缺乏同情心。
情節的鋪排和改編之外,李翰祥將全片的節奏掌握得相當好。
對於黃梅調電影,如何推進情節的發展,如何融合情節和唱段,是比較困難的事。
片中角色唱段過多,無疑會拖慢影片的節奏,讓部分觀眾受不了,這是一般戲曲電影的通病。
《江山美人》改編後的唱段符合劇情,而且優美動人,極易流行。
李翰祥則在適當的情節下,如鳳姐林中憶舊時,大唱特唱,濃墨重彩地抒發內心情懷,極具感染力。
而一些次要的情節,如皇帝回宮淡忘前事,則稍作交待就可,觀眾對此發展都很明了。
女主角四屆亞洲影后林黛,更因芳華早逝,令港台和東南亞老一代影迷,懷念至今。
依現在的審美標準來看,濃眉大眼的林黛並不是傳說中那樣的絕色美人,但勝在成熟嫵媚,有風韻,
尤其是眼睛,顧盼生姿。那個時代的影星,對於觀眾來說,仍然是遼遠而又神秘的,
像真的星一樣高高在上,這也是她們令人難以忘懷的原因吧。
《江山美人》中的諸演員,包括林黛,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似乎都不脫戲劇腔,肢體動作過於用力,不夠自然。
這本是那個時代流行的演繹方法,當時的觀眾和製作者都並不認為是問題。
男主角是當時受歡迎的小生趙雷,十個角色八個演皇帝。
大牛的扮演者是後來的武俠片大導演胡金銓,這時他只是邵氏的小演員。
飾演鳳姐嫂嫂的是姜大衛爾東昇的母親紅薇,她是旗人,曾為李的鉅作《傾城傾國》中的慈禧配音,操一口流利的京片子。
後來的武俠片大明星姜大衛也露了臉,是影片中聽大牛唱數來寶的一小孩。
為女主角幕後代唱的是歌后靜婷,她的演唱流行曲味非常濃,嗓音相當有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