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長城謠》是一首創作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並至今傳唱的歌曲,由潘孑農作詞,劉雪庵作曲。1937年春,上海藝華影片公司開始拍攝潘孑農編劇的《關山萬里》,潘孑農邀請劉雪庵為影片配樂。 由於上海八一三事變發生,影片沒有完成,但是劉雪庵把已經完成的影片插曲《長城謠》刊載在自辦的刊物《戰歌》上。很快《長城謠》被一些青年抗日宣傳隊演唱。 不久歌唱家周小燕在武漢合唱團獨唱領唱這首歌曲,1938年她去法國留學,途經新加坡應百代唱片公司邀請,演唱灌制了《長城謠》唱片, 這首歌曲更加廣為傳唱,使海外華人踴躍捐款、捐物,有的憤然回國參加抗戰,支援打擊侵略者。
1957年,劉雪庵因歌曲《何日君再來》和《壯志凌霄》的所謂歷史問題被打成右派,《長城謠》在中國大陸被禁唱長達20多年;但是臺灣、香港的藝術家沒有忘記這首歌,一代又一代傳唱下來。1979年劉雪庵被平反,《長城謠》的歌聲又從海外傳回。1984年春節,香港歌手張明敏在北京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唱了《長城謠》,大陸年輕人對這首歌曲十分陌生,以至於認為是張明敏首唱的港台歌曲;此時79歲的劉雪庵已經雙目失明,在家中的病床上收聽了張明敏的演唱,百感交集,淚如雨下。
1994年,鄧麗君在最後一場公開演唱會上,跟陸軍官校的三十位的合唱團,一起演唱《長城謠》。
這首歌的音樂蒼涼悲壯,純樸自然,感情深切而不纏綿。在音樂上極具民族風格,在寫法上與民歌相似,同時兼有敘事和抒情的特點。旋律起伏不大,節奏進行平穩、音域不寬,整個曲調建立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,聽起來親切、優美;唱起來既口語化、又有民族特色。由於這首歌曲具有上述旋律、節奏及結構等方面的特點,使之能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廣為流傳,傾述了人民被迫離家流浪的苦難,從而激發人民同仇敵愾的愛國熱情。
作詞:潘孑農 作曲:劉雪庵 演唱:鄧麗君
萬里長城萬里長
長城外面是故鄉
高梁肥 大豆香
遍地黃金少災殃
自從大難平地起
姦淫擄掠苦難當
苦難當 奔他方
骨肉離散父母喪
沒齒難忘仇和恨
日夜只想回故鄉
大家拼命打回去
哪怕敵人逞豪強
萬里長城萬里長
長城外面是故鄉
四萬萬同胞心一樣
新的長城萬里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