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電影史詩 Confucius

導演: 胡玫  主演: 周潤發、周迅、陳建斌  編劇: 陳汗、何燕江  攝影: 鮑德熹  主題曲:王菲

《孔子電影史詩》主要以編年體,事件記述的方式呈現,電影版本則清楚將孔子生平劃分為兩大部分,先是在魯國出仕,見識孔子如何以禮樂制國、謀略抵禦侵犯,計畫平定內亂,還政於君主的過程;後半部則是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間的所見所聞,刻苦困難環境中,顯見孔子與眾弟子仍能以禮相待,為所堅持理想,不離不棄的偉大情操。

孔子循周禮治國,卻能推陳出新,主張廢除活人殉葬的古法,展現孔子宅心仁厚一面,更是因時制宜的思想家。拯救小奴,卻惹怒的宮中掌權貴族─三桓的不滿,其時魯君刻意提拔孔子,更加深與三桓嫌隙。春秋時代,群雄割據,強大的齊國一直想併吞魯國,舉行的「夾谷會盟」,便為了挾持魯君而來,孔子在得不到軍事奧援之下,大軍壓境時能嚇退敵軍,取回多年失地,正是孔子能言的口才和過人的機智謀略。這同時也展現在「墮三都」軍事行動,孔子計畫削減三桓長久來自擁的腹地,目的將大權還於魯君,功敗垂成的窘境並未讓孔子心灰意冷,促使他著眼天下人間,周遊列國,推廣世界大同的禮樂思想。

前半部是孔子一展壯才,風華正盛的年代;後半部則讓觀眾看見孔子,為天下大同理想而遭磨難與犧牲,由人入神的過程。為國家、為天下,相較之下兩者著眼點不同,前者有歷史事件、戰爭場面,佐以機巧陰謀,故事緊湊有連貫性,除了讓觀眾看見一個能言善射的孔子,更體會為理想獨善其身的偉大;周遊列國的過程,看孔子如何在各國宣揚儒家理念,重心更轉移到孔子與眾弟子,師徒間患難中見真情誼,肉身遭難而能超然物外,人間道中亦步亦趨的入世理念,故事轉作形而上的呈現,便也是無論多辛苦,都成為彰顯其偉大情操的存在。

比如在開篇點題的“爭論殉葬”戲碼中,攝影機從平地緩緩提起,以全景角度俯視大殿,門客列席,君王居于高位, 孔子坐于殿堂正中(絕對的視覺中心),侃侃而談,攝影機在眾人背后形成的一種隱而不顯的壓迫感。 又如孔子上路開啟顛沛流離的苦旅時,攝影機以一個遠景放在地平線上,大片的云霧繚繞,孔子一人一車,宛如行走在水墨畫中一般。 還有,在多場孔子與人辯論的戲中,都使用了跳軸剪輯表現對話的方式處理,這實在是對孔子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最精彩演繹。 而影片收尾階段,冰原上苦行的高潮戲,漫天飛雪中的畫面,壯闊雄偉,讓人不得不敬佩圣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。 所以,毋論從導演場面調度水準,影片視覺構造,還是從影片結構整體風格調性來說,《孔子》都稱得上是華語電影中, 一部符合戰場史詩條件的古裝大片。

既然是電影,就會有虛構,就會摻雜導演的價值觀,所以面對當今紛繁的世界,《孔子》立意深刻,編劇為世界給出了孔子“夫子禮治”、“大同思想”以及“仁義禮樂”的儒家思想,同時表達出“凡非禮者,勿言、勿視、勿聽”和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”的中國處世哲學。 瑕不掩瑜,除孔子周遊列國的劇情略顯鬆散和平淡外,整部電影張弛有度,劇情緊湊。

子見南子 孔子(前551年9月28日-前479年4月11日), 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。 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,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, 在世時已被譽為「天縱之聖」、「天之木鐸」,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, 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、萬世師表。 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、日本、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,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。

天安門孔子雕像 “子見南子”的歷史典故,成為無數後人耳熟卻不能詳的渴望。“晉升”為孔子紅顏知己的南子,在預告片中的亮相方式,頗令人出人意料 ——
始終灰色調的影片畫面瞬間切換,陽光明媚、山花爛漫的深處, 青春氣息十足的白衣少女俯身草叢間,天真無邪的笑容讓人,很難把她和那個妖嬈多情的衛國夫人南子聯繫起來。 而少女南子愛不釋手的竹簡想必正是孔子的著作,而南子或許從少女時代時起就是孔子博大思想的忠實粉絲, 也正是因此才引出了後來傳為千古“聖人緋聞”的“子見南子”的歷史典故。

衛靈公夫人南子,早聽說孔子的大名,她派人對孔子說:“四方之君想和我們國君修好為兄弟的,必來見我,我很希望見你。”孔子婉言謝絕,感到很為難。

孔子為何為難?原來南子是宋國貴族之女,她出嫁前與公子朝有私情,被宋國人嘲笑。南子嫁給衛靈公後,深得寵幸,她左右靈公,干預朝政。因此遭到時人鄙棄,名聲很不好。

出於禮數,孔子不得不去見南子。南子精心打扮後,坐在薄紗帳之後,孔子向其行叩拜禮,南子在紗帳中回拜,所佩戴玉器發出鏗鏘悅耳之聲,場景頗為香艷。

孔子怕弟子誤解,解釋道:我一向不願去見她,見她,依禮行事而已。

子路為人剛直,對孔子見南子之事,最不高興。孔子只得發誓說:我的所作所為若有不合理不由道,上天厭棄我!這事很可樂,《論語》裏孔子讓“子路不悅”事不止一次,孔子多半會辯解,但反應如此激烈,這是唯一一次。於是這個故事“越描越黑”,引發了後人很多推測。估計孔子被動見了南子,有點惱火和後悔,也有點心情激蕩,諸般情緒混雜,才引發了這般過激的反應。

朱子語類(卷三十三)載有這樣一條材料:有學生向朱熹求教《論語》“子見南子”一章的解釋,朱熹出人意料地做了一種浪漫詼諧的回答:“此是聖人出格事,而今莫要理會它。向有人問尹彥明:今有南子,子亦見之乎?曰:不敢見。曰:聖人何為見之?曰:能磨不磷,湼不緇,則見之不妨。” 意思是說,如南子之冶艷,若沒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,很少有人不為之動心。堂堂朱夫子在這裡竟然把孔子見南子說成是“聖人出格事”,應該也是很“出格”的吧。